肺癌仍然是全球两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。中国肺癌负担日益沉重,2020年肺癌新发病例约82万例,死亡病例约72万例,占全球肺癌死亡人数的40%。大约60%的肺癌病例存在驱动因素改变,靶向可操作的致癌驱动因素改变,仍然是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靶向治疗的基石,这占肺癌病例的大多数。
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基因是转移性NSCLC中最常见的遗传驱动因素,因此,它也是一个合理的治疗靶点。EGFR-TKIs已被确定为EGFR突变NSCLC的标准一线治疗。然而,NSCLC患者对EGFR-TKIs的耐药不可避免地产生,最终会出现疾病进展,科学界需要强调探索新型EGFR-TKIs或与EGFR-TKIs具有生物协同作用的治疗剂,治疗晚期EGFR-突变NSCLC的重要性。
血管内皮生长因子(VEGF)通路在驱动肺癌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,对VEGF信号通路和EGFR信号通路的双重抑制,为提高EFGR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和克服EGFR-TKI耐药性,提供了前景。
安罗替尼是一种口服多激酶抑制剂,通过阻断VEGFR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(FGFR)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(PDGFR)和c-Kit,来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;而贝伐珠单抗仅靶向VEGFR信号通路。目前,安罗替尼是中国唯一获批的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,根据ALTER 0303试验显示,安罗替尼可显著延长二线或进一步治疗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(OS)(HR 0.68,95%CI 0.54-0.87)和PFS(HR 0.25,95%CI 0.19-0.31),被推荐作为晚期NSCLC的三线及后续治疗。ALTER 0303试验的亚组分析显示,在初治NSCLC患者中,与安慰剂相比,安罗替尼可使进展风险降低79%(HR 0.21;95%置信区间[CI]:0.13-0.32),死亡风险降低41%(HR 0.59;95% CI:0.38-0.94),这种益处与EGFR突变状态无关。安罗替尼与另一种EGFR-TKI联合使用,在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中,也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,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信迪利单抗。
对于目前可用的抗血管生成抑制剂,与静脉输注相比,安罗替尼的口服给药方便,并且已在NSCLC联合化疗的一线环境中进行了研究。在本研究中,团队试图探索吉非替尼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既往未经治疗的中国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。